|
村庄里的中国梦 春节之前,《商界》编辑部给每位采编人员都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请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事们回到各自家乡后,去观察观察家乡的农村,看看近些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农村市场出现了哪些新的业态、新的品牌、新的创业形式。 这些都是很细微的“切口”,我们无意再去重复解读整个国家的农村政策、农村形势和大环境。我们希望通过用自己的脚步,走进一个又一个村庄,丈量出当下中国农村最真实的商业面貌。 最终,我们企图弄清一个问题:中国农村经济有没有希望,有多大、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最初的答案是悲观的:中国农村从来就不是资源聚集的洼地。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发展的各种要素,对于农村而言,无不贫瘠得一如冬天寸草不生的土地。就连他们仅有的资源——土地,也可能因为区位劣势、基础匮乏而难觅出路。 即使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物,但如今中国农村内部所面临的贫富差距,未必就比城乡差距更为和缓。 对于广义的“乡村”而言,面对这个波澜壮阔的转型时代,那一个个静如止水的村庄似乎早已被抛弃。商业世界的光怪陆离、杀伐征战、潮起潮落,仿佛丝毫未能改变面朝黄土、春华秋实的千年宿命。 事实却是,乡村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你觉得那片熟悉的故土已经有一点陌生、有一点令人兴奋,变化就已发生了。 最大的变化,还是人心。当这片土地上弥漫起野心与理想的味道,人们开始谈论成功与失败,用不太准确的词汇去描述与憧憬外面的世界……你就该知道,她的脉搏正变得更加有力。 我们可能无法去评判这些变化,最重要的是,有梦想、心在跳。 话题一:农村地产:一个小村的拆迁启示 中国农村的问题的确复杂,用句俗话来讲就是:“一按几头翘”。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确实要占用一部分农村土地,但关键是如何规范化,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权利、如何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更进一步,在农村财富的重新分配过程中,新的财富从哪里来?持续的农业投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对农村创业者的扶持,可能才是下一步农村变局中的重要方向。 新村新贵 张楼村是豫北的一个普通村庄。村里有两个能人,一个是张铁头,一个是杨扬,张铁头六十八岁,杨扬三十八岁。张铁头是村里的养猪能手,杨扬是村里的房地产商。 这两个人,年龄相差三十岁,但谁也不服谁,只要一见面就抬杠。他们争论最多的,就是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张铁头说,穷洋气,农村人住楼房有啥用,楼房里不能养猪,不能养鸡,连农具都没地方放,“新农村”毁了农村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 杨扬说,铁头大爷你也太保守了,人家国外的农民都住别墅了,农民咋了?农民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农民搬进楼房是大势所趋。 2010年,张楼村被县里列为新农村试点工程,要求农民自建标准化住宅,统一设计成两层民居。通知下到村里,村民怨声载道,都抵制搬村计划。 原来,张楼村是养殖大村,村里不少人靠养猪发了财,村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养猪,宅基地上都密密麻麻地建成了猪圈。特别是张铁头,是村里最大的养猪户,猪圈建了五六个。 现在要建设新农村,重新规划宅基地,把村民“赶”上楼,也就没了地方建猪圈养猪,以张铁头为代表的人自然坚决抵制。但政策下来以后,几个公安人员开着警车在村里转了一圈,就没人敢吱声了,慢慢开始有人拆房子。 以前,农村有人拆房子,邻居就来帮忙,现在大家一起拆,谁也顾不得帮别人的忙了。人手实在不够,就出钱买力气,找人来拆。 杨扬膀大腰圆,是村里有名的大力士,就自然成为拆房村民热衷的人选。后来,杨扬凭借自己的“个人品牌”,拉了一帮村里的青年,开始搞起了拆房队,有偿为村民拆房。一间瓦房收2000元,两年时间,杨扬的团队凭着健壮的身体拆了一百多间房子,挣了20多万元。用这20多万元作为本钱,几个小伙子又贷款购置了一台挖掘机,搞起了机械化运作,包揽了村里几乎大半的旧房拆迁,赚了100多万元。 旧房子拆完以后,就是建新房子。杨扬又拉起了建筑队,开始搞民房建筑。他一人揽下了村里110户人家的新房建设,每户民房建筑费30000元,杨扬又从中收入了300多万元。 但杨扬的运气还远远没有到头,张楼村的新农村运动刚刚结束,邻近几个村就开始了。但政策发生了变化,村民的房子不再由村民自建,而是由政府招标,让开发商承建,然后卖给农民。 杨扬又联合市里的一家小开发商,打通关系中了标,拿到了周边3个村的业务,摇身一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 (责任编辑:admin) |
| Tags: 僵尸医生国语优酷 热血无赖 gta4 2012315晚会 焚明 梧州新闻5iwuzhou在线 非诚勿扰徐小惠 青蓝彼岸 分散的命令书 婢女异闻录txt新浪 00后早恋吧露木耳照 二垒都没挂上什么意思 强奸帅哥家教 一掬清泪笑红尘 阮铭居 辽化新视觉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