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1
Banner2
栏目分类
热门创业人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创业人物 > INTRODUCE

沪蟹王马永华:计数养蟹创共富

2025-11-19 15:12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创业人物

秋风渐起,蟹肥膏黄。在上海盛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百亩水塘边,落日余晖为水面镀上一层金色,一只只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正活跃地爬向岸边。合作社理事长马永华俯身捞起一只,仔细掂量,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年的品质不错,规格很整齐。”

几天前,他精心培育的大闸蟹在今年的全国河蟹大赛中再度脱颖而出,一举斩获“金蟹奖”和“最佳口感奖”两项殊荣。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站上行业领奖台——自2018年参赛以来,这位“沪蟹王”几乎年年载誉而归,用实力证明了上海本土大闸蟹的不凡品质。

回忆创业初期的艰辛,马永华感慨万千:“2016年,我们第一次养出三两九的蟹,两个人高兴得像捡到了宝贝。可现在,这样的规格已经进不了我们的礼盒标准。”如今,在他的蟹塘里,七八两的优质大闸蟹已不罕见,这一蜕变源于他坚持了多年的从“量”到“质”的养殖革命。

与传统养殖追求规模、按斤计产的模式截然不同,马永华开创了独特的“计数养殖法”。这套方法的精髓在于“精养”——每亩水塘仅投放600只蟹苗,经过自然淘汰和五次蜕壳的严格筛选,最终约400只能达到五两以上的上市标准,其中百余只更能突破六两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蟹王”。

“别人算的是亩产几百斤,我们算的是亩产几百只。”马永华道出了其中的经营智慧,“虽然总数少了,但单只价值显著提升。我们的大闸蟹基本不进入普通流通市场,几乎全部以精品礼盒形式直达客户,实现了优质优价。”

创业人物配图

在上海水产研究所李住教授看来,这种转型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马永华他们的成功,在于真正把品质放在了规模之前。这种精细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养蟹先养水,养水靠养草。”指着满塘翠绿的水草,马永华详细解释道。在他眼中,水草不仅是天然的净水器,更是大闸蟹的“餐厅”与“庇护所”。通过伊乐藻、轮叶黑藻等多种水草的轮作,他成功构建起一个仿自然的湖泊生态系统。

“只要你每天看到水草长得好,螃蟹自然差不了。有一池好草,养蟹就成功了一半。”马永华分享着他的养殖心得。这一理念与李住教授的专业观点不谋而合:“如今全国都已认可生态养殖的价值。理想的蟹塘应模拟浅盆型湖泊环境——水草丰茂、底栖生物丰富,这才是河蟹最佳的栖息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马永华的蟹塘实现了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经过净化后的水用于灌溉周边稻田,形成了“稻蟹共生”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这套生态养殖体系让他的合作社成为浦东地区唯一获得大闸蟹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在整个上海也属凤毛麟角。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人,成功后的马永华始终没有忘记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初心。他积极推广自己的养殖技术,通过合作社模式将周边的养殖户组织起来,统一提供苗种、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让更多农户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成员的收入较传统养殖时期有了显著提升,“计数养蟹”真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共富经”。

站在塘边,马永华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规划着更远的未来。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生态养殖规模,同时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新模式,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上海本土出产的优质大闸蟹。在他看来,这条路虽然走得慢一些,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责任编辑:admin)
Tags:创业人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此处放横条广告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推荐使用第三方专业下载工具下载本站软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软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寻,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一些商业软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