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0岁的程伟就是在他的感召之下来到了云台镇八字村。 2013年,67岁的李则民带着积蓄,毅然回到云台镇八字村,流转土地林地创办农业公司,并于次年6月成立了重庆清迈农业有限公司,取名为清迈良园。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利用好了,子子孙孙都受益”。 回乡创业初期,撂荒的田里,杂草和成年人差不多高,土壤板结严重。有人建议用除草剂,可李泽民不干,硬是多雇人去拔草,难拔的用割草机解决,再用锄头翻地。效率虽然低,却能让土壤松动。 在李泽民的带动下,大片撂荒的土地被回乡创业的有识之士流转,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种植粮油作物、果蔬等。相邻的两个镇五个村成立了家庭农场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清迈良园周边发展了种养殖大户40余家,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0万余人次,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20余人,增加当地就业村民收入1.8万元/人。 审核:周希 荒草虽然没了,但长年使用化肥的田里仍然不适合种绿色稻谷,李泽民只好亲自上门村里有经验的向农民讨教。“创业者要怀揣敬畏之心,虚心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前行。”正是李泽民这份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下,一种在当地消失近40年但适宜改良土壤的草被他发现。 为了让当地村民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和致富的希望,李则民还出资带当地村民到统景温泉、白市驿等地参观学习,将大家凝聚到一起积极投身“绿水青山”建设中。 企业成功的峰巅,托起的不仅仅是李泽民攀援上升的脚步,更托起了一个远眺的目光——回乡创业,反哺故土。
去年10月,原本从事药业研究工作的程伟辞职来到“清迈良园”,负责办公室对外接洽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从这里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程伟说。 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一系列的政策让李则民坚定了反哺故土的决心。 创新实践 勇立潮头 去年,李则民的1000亩稻田当中,有300亩成为重庆市确定的试验田。并在同年全市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交流会上,获得专家组成员验收评价。李则民探索出来的水稻与紫云英轮作 绿色还田创新生产模式,平均亩产550公斤,被称为我市去年实施部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中出现的亮点之一。 汇萃人才 振兴乡村 如今,清迈良园已建成3000亩的乡村振兴“试验田”,成为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他叫李则民,长寿区第二届“十大创业”人物之一。 在云台镇八字村有这样一位老人,年过古稀,坐拥上亿资产,本可含饴弄孙、安享天伦。可他却牢记初心,带着打拚半生的资金和智慧回归故土,投身“三农”,重新创业。 早在李则民决心回乡创业之初,他便知道家乡要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他希望更多年轻的有识之士,抱着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投身“三农”建设,所以请人提字“群贤毕至”,挂在办公室左侧墙上。 不忘初心 回报桑梓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业务精湛的李则民成为原长寿县城关建筑队负责人。上任后,他锐意进取,狠抓企业管理,把企业办成年产值上亿元的一级施工企业。 光阴荏苒,曾经土地撂荒的八字村在他的努力下,造出花海下的良辰美景,创出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农业,成为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1946年,李则民出生在长寿区云台镇一农民家庭,1962年初中毕业后,拜师学艺成为一名泥瓦工。 2012年2月,回乡祭祖的李则民发现,家乡土地撂荒的现象日渐严重。昔日的耕地、山林杂草丛生,土壤板结严重,溪水几近干涸……而在同年突发的春旱里,村民们竟无处抽水,回想起年少时家乡绿水青山的美景,李则民久久不能释怀。 像程伟一样,在李则民搭建的良好平台下,转行来到清迈农业有限公司的优秀人才不计可数。 这种草叫紫云英。“粮草粮草,想种好粮必须得先种好一种草。紫云英就是这种草,根上有一个个小颗粒,叫根瘤菌,像一个个小化肥厂,吸引空气中的氮和二氧化碳,把氮素和有效碳固定在土壤里,能促进稻米增产、品质提高,大米好看更好吃。”李泽民说干就干,硬是通过紫云英扭转了土地结板严重的现象。 谈到未来目标,李泽民说,他将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下功夫,努力将清迈良园打造成为乡村振兴“重庆第一村”。 (责任编辑:admin) |
| Tags: 孕妇逛街 孕妇过独木桥 孕妇过独木桥打一成语 杂乱无章的意思 杂乱无章是什么意思 再接再厉是什么意思 战士幻化装备大全 战士双手剑幻化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