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属于陌生人社交网络,因为我们的假设是,中国的年轻人不太会和自己身边的人去分享自己的真实梦想和想法,第一是因为“Peer pressure”,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可能会被嘲笑或怀疑,第二是,如果梦想是和周围人利益相关的(比如跳槽),则也不方便说出。因此,匿名与陌生性将是一个鼓励用户分享真实梦想的驱动因素。 现在所有的社交网络大多都是关于过去的信息,虽然加速了信息传递,但是相对而言也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和琐碎化。过去的事情是否值得记录?当然值得,否则所有类似应用的存在意义就都会消失。但是,是否有必要记录如此多而繁杂的关于过去和当下的信息? 另一点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是:我们之前认为基于未来的社交方式将迅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很快,人们就会如我们所愿,开始记录对未来的思考和关于梦想的想法以及资料。事实上,的确有很大一部分用户在这么做,但是我们开始忽略了对互动的鼓励。 找到有着有趣未来规划的人,也许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人们也会认为,这样的一个社交网络,其内容更新的频率不会比人人微博微信高,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们现在没有在互联网上高频率地分享和未来有关的梦想,这是因为人们本身没有这样的需求,还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产品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 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清晰度回答:如何鼓励用户在创建自己的内容之外,去对他人的内容进行评论或交流? # 中国创业界现状 而陌生人社交网络在这方面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可以慢慢成长,因为它所存在的意义不是让人们和熟人进行交流(在十年后这个特例中,甚至是避免和熟人进行交流),所以人们可以在上面发现陌生人,而陌生人的范围就比熟人广泛。因此,陌生人社交网络的增长与积累速度可以由创业团队根据自身能力、产品完善程度与运营功力的综合把握来相对自由地掌控,而不用担心“突然死去”的问题。 而在推广上,我们研究了各类社交应用的推广途径和渠道,并比较综合地对线上(微信、微博、人人、豆瓣、知乎等)以及线下(媒体、大学、NGO、其他团队)的推广路径进行了尝试。在初期,我们思考了如下问题: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十年后的创新模式一定会成功。事实上我不能保证。但是我能保证的是,自己能够不断地去观察用户并试图为他们创造出一种新需求。 很难评判。 而上面提到的不同本质需求就决定了用户行为:在使用熟人社交网络时,如果产品本身吸引人,人【来自:湖北教育信息网】们会推荐给(甚至是强迫)身边的朋友使用,从而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效应。请注意,我在这里提及的“病毒式传播效应”是指产品本身使用和用户数增长的病毒式传播,而非推广或营销材料的病毒式传播,因为后者也会被陌生人社交网络所利用。 因此,随着站内用户平均对网站兴趣程度的下降,用户数量的增长反而会稀释站内氛围。而如果你的好友都不分享个人的信息和内容,你如果写一篇很长的日志就会显得寂寞或者怪异。这就意味着:劣币会驱逐良币(这个比喻从字面意义上很恰当,虽然从真实意义上和原文没有任何关系)。即大量的稀释内容创造者会引导,甚至“逼迫”高价值内容创建者不去产生原创内容。人人和微博都已经面临这个问题(只有大量的转发,没有原创内容,内容越来越不个人化),微信的社交机制其实和人人没有区别,未来也一定会出现这个问题。 # 关于社交模式潜力大小的判断与认同
而投资人其实也更倾向于这类项目。因为这种项目的模式在国外已经被证明了,可以很轻松地说服投委会。事实上,中国的投资人最强大的一点就是其批判性思【来自:湖北招生考试网】维能力,而成功的投资者需要的是真正的判断力。真正的判断力需要投资人对一个全新事物可能潜力的判断,而不是对某种行业大势的判断,比如谈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O2O 这样的概念。如果需要用这样的改变去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解释,那只能证明投资人本身的判断力缺失。因为概念会引来投资,但是不会说服用户。 4. 由于我们假设初期目标用户是人群中相对更理性、安静、乐于思考的人,他们所更乐意接受的信息应该是传递深入思考与意义的文案,而非热闹、有趣、搞笑的文案(事实上这样的文案可能会引起更多的传播,但是其吸引来的用户并不是适合我们网站早期社区的用户) # 关于未来信息的发掘可能性 对于十年后来说,我们在产品上没有做好的一点是,在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一个社交网络的存续是要基于一定规模的用户群的【来自:湖北招生考试网edu-hb.com】。一开始我们很重视内容的质量,所以会去各个社交平台上去逐个邀请对人生和未来有深刻思考的用户,并没有做公开推广。但是这样的用户群(虽然都是我们的理想用户)规模并不能实现足够的多样性与交流共性,也因此支撑不起一个社交网络的运营。后来我们迅速转型开始去做了一些公开推广。 Copy to China 的这个现状也不用我讳言了。对于做产品和人和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捷径,因为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推广、品牌、运营、产品模式,只要稍作修改与本地化工作即可。 但是,对于我来说,互联网的意义应该是创造新的东西,去面向一种颠覆型变革。互联网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它能改变传媒界,有的人认为它能帮自己卖煎饼卖到天下无敌,有的人认为它能让人感知到神的村子啊,但是对于我来说,互联网精神就是创新、叛逆和反传统。
2. 关于他们的性格和特征,由于初期我们将定位于一个陌生人分享梦想(而不是当下现实)的网站,所以使用的人多半会是如上人群中偏向于内向或安静的个体,他们更倾向于思考与自我记录;而他们对思考和自【来自:湖北教育信息网edu-hb.com】我记录的追求也可以支撑起他们在网站氛围尚不热闹的时候的使用坚持 你和朋友聊天时也看手机,上班时也上网,地铁上也看别人在干什么,你不是和网友聊天,而是在和身边的人交流,你所认识的人。这个时代的网络只是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你想了解谁的生活都可以,但只是皮肤一下两厘米的深度。而你自己,也只不过体现了两厘米的深度。可怕的是,最后,你会以为,自己真的只有两厘米的深度。可以说,在那上面,你不是你自己。你离「自我」越来越远。 1. 我们的初期核心用户更可能来自于哪里? 但是,在谈到低质量用户与高质量用户的关系时,我当然也意识到,任何论坛或社区,都会有潜水者和内容创建者,但是潜水者并不会会降低内容的平均质量。而低质量内容创建者(或者说非理想社区内容的创建者)会反而影响到活跃用户,并重塑他们对社区内容的认识,并对社区氛教育网】">【来自:湖北教育网】围产生负面效果。 “关于未来”的社交网络,第二点会被批评的地方在于,类似的目标制定网站和 to-do list 的产品已经很多,而成功者寥寥,人们是否有交流梦想的欲望?如果说到这一点,其实这个批判点就是在说:人们究竟会更关心今天好友吃了什么,还是关心自己的人生是否能成功?不可否认,后者更为宏大,所以看上去也许更难把握或控制,而前者看上去更加日常化,所以会被扣上“刚需”之名。但是,再往深思考一点,关心自己吃饭和宠物健康,以及关心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两种需求,从本质上来说,到底哪种更强?换句话说,哪种需求是更小众的? 但是,之前提到的那句话实际上让无数的创业者得到了自信,试图去凭空创造需求,而忽略了去研究人群的真实心理和真正欲望。 思考过这些问题后,我们分别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 但是,熟人社交网络的弊端在于,其存在的目的的让你和你的好友交流,所以如果网络的特性不吸引人,就很难传播开,“因为你的朋友在用,所以你也要用”的思维同样可以演变为“因为你的朋友不在用,所以你也不会去用”。因此,熟人社交网路需要一个热点去引爆用户增长,并利用这样一个“势”去完成原始积累。这个过程的速度很关键。而如果这个积累的速度太慢,前后批用户没有同时进来,也不会有太大意义。 而目前,为了解决互动频率的问题,我们正在开发问答墙和梦想连线,这两种功能的产品逻辑分别是:问答墙可以让用户根据某个梦想或整个人生计划进行提问,而这种提问本身则意味着对交流的需要,其他用户因此可以去贡献自己的经历与思考,我们预期这项功能会产生一个正向而有价值的交流机制。梦想连线则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梦想与别人的联系起来,快速获得更新,我们预期这项功能会给用户一种更深的代入感与交流欲望。 而「十年后」希望让人们系统性地思考并分享关于未来的真实想法与计划,并基于共同的梦想与人生体验进行社交,如果人们有关于未来的共同想法,这种关系或者交流必然可以持续下去,因为用户在这里共享了自己的未来人生,预计会在用户中产生更强的社交粘性。而十年后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周活跃用户占总用户数 30%,月活跃用户数占总用户数 60%)。 回想到五年前,四个人在复旦的篮球场上认识;一年前,从复旦毕业后,我去做管理咨询,帮企业和能源企业做战略或运营改进项目,程诚继续读医学院,雪冬去继续追求自己的电影梦想,李鑫则去研究税务法则。后面逐渐加入的成员们那时还在各个地方写着代码或操作着设计软件。从 3 月一直到现在,这些人为了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而尽全力努力。而在此之前,这些人都没想到,2013 年 11 月 14 日,一个叫「十年后」的网站会在上海的某个角落正式上线。 十年后总的来说是一个关于未来的社交网络。它是一个基于未来时间轴的社交网络,让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未来梦想和计划,随时记录关于梦想的想法、心得以及资料,并基于梦想进行社交。 当然,“关于未来”的社交网络,第一点会被批判的地方在于,未来的东西与事件是不确定的,既然本身都未确定,何来记录之说?但是,在十年后上,每个梦想实际上本身不是内容(因此可以说,十年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信给未来的自己的应用),相反,每个梦想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组织的框架,而基于这个框架,用户创造内容(UGC)可以被分类到各个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年后类似于一种基于兴趣的社区。用户创建的内容还是当下的想法以及事件(怎么会有人去“记录”未来的东西呢?),但是,十年后会告诉他么,你们记录的想法,不能是无目的性的为了记录而记录,为了分享而分享,而是要和未来的某个梦想或事件相关。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十年后本身也是一种鼓励用户思考的机制。如果仅仅是记录的话,除了让用户有更多东西和好友分享,并没有为他们创造真正的价值,而有价值的产品,也许可以为用户本身创造一些价值。当然说到这些就离题太远了。 2013 年 3 月,我、程诚、啜雪冬、李鑫,四个人坐在一个小餐厅里,那时我刚做完一个咨询项目,身心俱疲。闲聊中,我提起了“也许可以做一个让人们分享自己梦想的网站”。然后,我们开始了整个历程。
社交网络创业是天堂还是地狱?正在亲历创业者的即时分享 2. 他们会是怎样的人? 2014-4-14 11:24:52 来源: itwriter 项目从 2013 年 3 月份开始筹划,到 9 月份逐渐进入正轨,11 月上线,一直走到 2014 年。作为初次创业者,在整个经历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很有名的一句话: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成功的社交产品,都不是基于一个使用场景或用户痛点(满足用户痛点而成功的产品应该多是工具类产品),而是创造出一种大多数人没有想象过的新模式。比如在 Facebook、twitter、snapchat 出现之前,人们不会有一种明确的痛点,要和好友快速分享 140 个字之内的信息,或分享阅后即焚的照片。当然,这些产品的成功仍然是基于需求,只不过是基于对人性本身深处的欲望的满足,而不是浅显的“痛点”。 3. 他们一般会接触哪些网络信息以及线下信息?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dnf金锭有什么用 qqwed 人妻四部曲 石原爱露 彭久洋被谁上过 mc利哥导管无罪 六扇门配信 cf60分钟抽奖活动 伊尔斯科赫 3d蜜桃熟了 未切割的金绿玉在哪 黑白配 连城雪 造梦西游魂器 抺布女也有春天 leslie 李宗瑞 海贼王路飞vs霍迪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