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5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近30名老作家签名发起了建立湖畔诗社社址的倡议。他们在“建社址缘起”中写道: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西子湖畔,是鲁迅先生精心培养并十分爱护的,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诗社,是中国唯一得到诗人毛泽东同志称赞的新诗 社。湖畔诗社社员:共产党员应修人、潘漠华、赵平福(柔石)是英勇不屈的烈士;共产党员冯雪峰曾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魏金枝为党的文 艺事业鞠躬尽瘁;谢旦如掩护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在家中隐藏了两年;汪静之于1921年写了中国最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天亮之前》。 我们发起在西子湖畔建筑湖畔诗社社址,既作为纪念馆,又为西湖增加一个有文化内容的景观,以诗的风雅美化西湖,使西湖风景锦上添花。 白居易造的白堤和苏东坡造的苏堤,是两条诗人之路。再建一个湖畔诗社,西湖风景就有更多诗的美感,游鉴西湖的人,更感到西湖风景有诗意,有诗味。” 如今,这份30年前形成的文件,已经作为文物以复印件形式藏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文件上提到的那些人和事,也随着时光渐行渐远。他们走了,但他 们确曾来过,他们的脚印已留在江浙,留在上海,留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随手捡拾几痕,虽非创获,但旧话重提常说常新,真诚诉说中寄托的是一份由衷的追 念。 由“晨光”而《湖畔》 五四时期,浙江“省立一师”广纳人才,建立起一支包括陈望道、刘大白、夏丐尊、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等人在内的教师队伍。这些人都是新文化运 动中的弄潮儿,思想鲜活、学艺精深。他们的“授业解惑”,使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一师”校园里,龙腾虎跃、社团蜂起——1921年10月10 日成立的“晨光文学社”,即为其中之一。后来的“湖畔诗人”汪静之(1902-)、潘漠华(1902-1934)、冯雪峰(1903—1976),都曾是 该社的重要成员。 其时的《浙江日报》副刊上,有“晨光社”主办的《晨光》周刊,晨光社员的诗作,多发于上。正在上海工作的应修人(1919-1933),先是从 《晨光》上“认识”了汪静之,通过信函与汪静之建立了联系,再经汪静之而相与潘漠华和冯雪峰。四人以诗会友,书晤信谈一段时间,应修人便请了假从上海跑到 杭州见面。因为“对当时诗坛的观感一致,兴趣相同,所以一见如故,心心相印,就成为知己”。旖旎秀美的“人间天堂”里,几个人“带着心爱的诗集”一起“逛 心爱的湖山”,诗情友情,如潮水涌动于西子湖畔。一个星期闪电般过去了,依依惜别时做出决定:出一本诗作合集以为纪念。 建议是应修人提出的,编辑工作便主要由他担负,印刷经费也是由他一手筹集。诗集以《湖畔》命名,于1922年4月问世。内收诗作61首,初版印 刷3000册。“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数字,完全出乎书商的意外。这本诗集以真挚的感情、明快清新的风格,拨动了广大青年的心弦,书很快就销售一空, 得到社会上的强烈反响”。诗集问世的第9天,朱自清即写了《读〈湖畔〉诗集》:“《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 里。”“有了‘成人之心’的朋友们或许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生活,但在人生底旅途上走乏了的,却可以从他们的作品里得到很有力的安慰,仿佛幽忧的人们看到活 泼泼的小孩而得着无上的喜悦一般。” 《湖畔》成功了,应修人功不可没。这位从14岁起就到上海福源钱庄当学徒的青年诗人,1920年开始在《少年中国》《晨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作品,1921年与楼适夷、谢旦如等联手创办以“使无产者有书看”为宗旨的“上海通信图书馆”,1922年编辑出版《湖畔》从而创建“湖畔诗 社”,1925年“五卅”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派遣到黄埔军校担任会计,1927年调武汉政府劳工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被党送至苏联留 学,1930年学成回国后即参加“左联”,旋即成为职业革命者。1933年5月14日,不知道丁玲已经被捕的应修人到丁玲寓所去谈工作,被蹲守在楼梯口的 特务发现,英勇搏斗中坠楼牺牲,时年仅34岁。生命虽然短暂,创作又是业余,但应修人却仍然为后世留下了新诗百余首,其文学才华得到了郭沫若、郁达夫、叶 圣陶等文坛前辈的称赞。 从《湖畔》到“湖畔诗社” 伴随着《湖畔》问世,“湖畔诗社”也应运而生——《湖畔》是自费印行,它需要一个出处,由是想到一个“湖畔诗社”的名头。诚如冯雪峰所说:“ ‘湖畔诗社’的名义就是为了自印出版而用上去的,当时并没有要结成一个诗社的意思。”所以,“湖畔诗社实际上不能算作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可以说是当 时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的一种友爱结合”。 其实,是“文学团体”还是“友爱结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湖畔诗社”一炮打响开张大吉——《湖畔》的出版,宣告了“湖畔诗社”的问世。一群年 轻人欢欣鼓舞之余,又一鼓作气于1923年12月出版了第二本合作结晶——《春的歌集》。这是一本“爱情至上”的小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们真挚、朴素 的爱情体验。《〈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 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但这本诗集没有收入汪静之的作品,因为《蕙的风》出版之后, 汪静之“有了点小名声气,产生了爱惜羽毛的念头,诗作仍没有提高,自己也不满意,不准备出版,所以没有将诗稿寄去”。对于“计划仍出四人合集,不可缺一” 的诗社小小集体来说,这种结果的确是令人遗憾的。 除以上两本诗集,文学馆收藏中注明为“湖畔诗社”出版的文学著作还有旦如的《苜蓿花》。这本诗集于1925年3月25日初版,内收《一间灰暗的 房里》《走近树下卖卜的摊前》《太子塔落影在莲花池里》《浸在三更的冷月里》《一缕乌黑的烟》《寂寞的秋林中间》《迷迷离离地擎起酒杯》《我随便的在灰尘 上面践踏》《楠木的厅上结满了蜘蛛网》《不要再想起琴的情意罢》等35首作品。作者要借这些歌哭,“把积在心头的悲哀亲手埋葬在苜蓿花的花丛里”。《苜蓿 花》为“《湖畔诗集》之四”,前三种分别为《湖畔》《春的歌集》以及魏金枝的《过客》(因为经费不足而未能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1kk 杀破狼1电影 雷神2黑暗世界百度影音 噢特曼 美女与野兽第一季 宫雪花版武则天 君主的太阳 僵尸医生国语 少年英雄方世玉粤语 大唐豪放女 朴妮唛全集百度影音 spexial快乐大本营 我们的存在电影版 甜蜜鞭子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