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冲击,编辑出版如何持续发展成为业界思考的一个问题。纸质书籍真的会消亡吗?编辑出版专业真的会取消吗?融媒体时代编辑出版行业如何发展呢?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李建伟认为,融媒体新时代,以书、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业与电视、网络、数字媒体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融合的进程中,整个出版行业面临的产业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从实践、理论方面对出版业的推陈出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领域,扎实独特的学科理论和建设理论指导仍旧是需要努力研究的方向。 现今,人们开始习惯于从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获取信息,从一张黑白报纸上了解时事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多样化,而承载在出版物中的经济文化发展轨迹也为其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万安伦教授提出,出版作为“实现信息传播” 的媒介复制行为,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是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晴雨表和脉搏计。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读者可通过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体验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介绍,如今,融媒体时代已经形成,图书出版正在寻求与数字媒介的融合发展。在出版业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顺应趋势、遵循规律,强调出版主体意识,继续坚定“内容为王”理念,对时代挑战保持警觉性。
社会发展推动编辑出版转型升级,国家也大力倡导以科技创新和应用支撑新闻出版业全面繁荣发展,出版行业中融合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在青年学人论坛中,来自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董路霞也在论坛上分享了她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社编辑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创新的思考。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成为重构中国传媒行业生态环境的主流趋势和生存策略。同时我们能看到,中国出版正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担,稳步前进。 可见,出版物承载的价值不仅仅是阅读,它也是经济的符号、文化的象征。 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自温州推出第一家“城市书房”后,越来越多的24小时书店在浙江落地生根。但在电子阅读推广率越来越高的今天,书房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又是为何? 和温州一样,不少城市正在打造开放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书店经营者将空间美感、舒适阅读、文创消费等功能融合,探索线上线下结合、新零售等实体书店创新模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吴赟认为,实体书店的融合发展主要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更符合读者理想中的文化场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体书店创新经营模式,激活文化氛围和生活场景必将成为书店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式。显然,网络书店并没有把实体书店压垮,新型阅读文化空间让大家有了更多期待。
浙江工商大学网络与新媒体系(编辑出版)教授沈珉提到,城市书房空间不仅具有载体意义,还具有媒介意义和中介意义。城市书房空间折射了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着人际沟通与信息流通,实现了实体与精神的钩联。 跟随科技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出版物形态,是最直观体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表现。例如,在抗战时期,报刊就作为思想舆论阵地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出版,历经7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就此,万安伦指出,出版与新中国发展同步并进,出版繁荣更是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重要体现。 融媒体时代,出版融合发展成为行业共识
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图书承载的价值不只是为了阅读 本次大会国内出版领域的学者、专业人士和学习者140余人参加,与会者就当前出版业的前沿课题和热点话题展开深层次的讨论,分享稿件60余篇、展示科研成果5件。大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院承办。
浙江在线9月24日讯 (浙江在线通讯员 郑钦予 蓝婷婷 林沐阳)一千多年前,杭州市长白居易与绍兴市长元稹隔江唱酬,佳作不断;清朝初期,四大藏书阁之一文澜阁在杭州建成;2014年,李克强来到杭州晓风书屋翻阅了杨绛的《洗澡》;现在,一场年度学术盛会,将全国的编辑出版专家召于钱塘江之畔,他们共同探讨出版问题,再续文化华章。9月21日,2019年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暨“融媒体时代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术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拉开帷幕。 实体书店遭受网络冲击,为什么出现了更多的 “24小时书房”? (责任编辑:admin) |
| Tags: freaky 高铨微博 铳皇无尽的法夫纳 安阳博客 徐小明新浪博客 约会大作战第2季 merry 好句子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