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朱存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投入营运。怀着对医疗工作的热爱,对这份事业的珍惜,朱存智对所有前来就诊的病人认真检查、详细询问、仔细观察、谨慎用药、悉心照料、无微不至。
本报记者先朝阳 2008年,社区住户姜登仓的孙子患病,在当地检查多次,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老人担心孙子的病情,想去外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可苦于儿女不在身边,他一个人不方便带孙子出门。朱存智听到这一情况后对姜登仓说:“我陪你去。”不容分说,朱存智便带着老人孩子去了西安。其间,朱存智背着孩子在医院楼上楼下一趟一趟地跑,直到做完所有检查,病情确诊。回来后,朱存智整整两个多月每天上门为孩子打针输液,送药按摩,直到孩子康复。送孩子重新上学的那天,姜登仓带着孙子来到卫生服务站,话还没说出来,就已经泪流满面。 朱存智是在部队入党的老党员,凭借良好的医术和医德,他的卫生服务站被确定为社区优秀党员示范岗。今年,他又被庆阳市评为全市创业先进带头人。 “朱大夫,我把钥匙放在这儿,麻烦你放学后交给我儿子。” 这些年来,朱存智为大家免费测量血压做常规检查不下2万人次,免费出诊治病约1500多人次,仅为伤残病人、孤单鳏寡的弱势群体免费诊疗近千人,经他亲自护送到大医院就诊的危重病人就有上百人。 说干就干。朱存智自费到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进修,对当地多发病、常见病及用药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随后,他给社区写了申请,开始筹办社区诊疗所。朱存智东借西凑,并在庆阳市军转办的担保协调下,从银行贷了一笔款,按照相关规定标准,办起了当时西峰区为数不多的一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南苑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由于社区住户大多都是上班族,为了方便大家上班休息时间就医买药,朱存智几乎全天候上班。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印在大门上,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只要有人打电话,他都是随叫随到,所以大伙儿都亲切地称他是社区的“120”。 朱存智是一名退伍军人。1980年,18岁的朱存智报名参了军。入伍后,他被选拔进入部队卫生所。1988年,新疆医科大学在驻疆部队招生,朱存智以高分考入新疆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回到部队,科班出身的朱存智成了部队诊所的“顶梁柱”,这一干,就是23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回家后,朱存智因找工作的事忙前忙后,患上了重感冒,在去医院就诊的过程中,发现这里人满为患,排队挂号、排队化验、排队取药,看病很不方便。在和社区居民聊天时,听到大家对看病难都感同身受,这让朱存智的心里一动:何不重操旧业,既服务大家,也为自己谋份差事。 “朱大夫,我家老人这几天又不太精神了,你能来我家里给瞧瞧吗?” 在庆阳市西峰区南苑路社区,无论谁生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朱大夫;无论谁家里有急事,大伙儿想到的还是朱大夫。这个“朱大夫”,就是被大家称为“社区120”的南苑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朱存智。 朱存智对自己诊所的定位是: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他向前来就诊的患者承诺,不收任何挂号费,本社区内免费出诊,免费为大家进行测量血压等常规检查。他以军人的风范兑现自己的承诺,时间不长,他便成了社区里大家最熟悉最依赖的人。 2002年,朱存智打算从部队转业。那时军转干部属于政策性安置,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转业前夕,部队鼓励有能力的人自主择业,把岗位让给别人。朱存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在自主择业决定书上签了字。 (责任编辑:admin) |
| Tags: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