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鸦和他的口袋通团队的前10个月都是在咖啡馆里度过的,因为要省钱。口袋通至今只拿了一轮天使投资,几乎将所有钱都花在人力上,直到11月才找了间办公室,现在已经非常挤了。即便如此,白鸦也不敢融资,因为他没办法给投资人一个确定的未来。 4个月前还不是这样。当时微信刚刚在广州开完“合作伙伴大会”,白鸦听后的结论是“商户和开发者都有信心了”。因为那次会上微信公布了更多接口和能力,并明确了开放的态度,而此前这是开发者最担心的问题。也是那时他感觉到机会真正来了,才给团队找了间办公室。 没想到会开完了事情还是不明朗,因为“国家队来了”。本来商家在微信这件事上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现在看到接入腾讯微商城的商家在订阅号中就有服务号的所有权限,便自然对第三方开发者产生疑问,为什么这里不能接入支付功能?白鸦只能说“再等等,可能微信会开放吧”。这句话他从8月份就开始说并不停地听到别人说。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投资人,从那时起就觉得“4个月后事情就明朗了”。4个月过去了还是同样的期望,“也许4个月后就好了”。 “我们这些第三方开发者涌进来,但不知道做什么。”白鸦开始给自己找后路。从2013年12月起他开始做基于微博平台的开发,春节前微博私信、群发功能都将准备好,春节后微博支付也可以接入。不仅如此,他还在研究人人网,甚至海外的Facebook和Twitter平台。 尽管起家于微信平台,白鸦所做的事情其实是“社交电商”的服务商。具体来说,口袋通的产品是两套系统:交易系统和CRM系统。交易涉及到库存同步、支付、订单管理、物流跟踪、售后等过程,它要直接深入到商家后台。CRM包括客户营销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等。 拿客户营销系统来说,要解决如什么样的人、什么商品、什么价格、什么订单、什么时候、打什么折扣、优惠券在买了多少钱的时候可以使用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最后所有这些基于这两套系统的数据都需要生成详细的统计和报表,并设置不同权限满足公司不同层级人员的需求。建好这套系统后,无论微信,或微博,还是Facebook、Twitter,只是不同的接口,整个后台都是一样的。到最后,其实是帮商家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精准营销。 当白鸦试图给商家提供比短期营销效果更长远的产品时,商家对微信营销的亢奋就成了一种阻碍。“大多数商家都是短视的,看不到短期利益就没那么积极”,白鸦总结。目前接入“口袋通”的商家已经有几百家,只有小部分把微信“当个事儿”,对大部分人而言,这只是众多营销渠道中的一个。即便对“二三事”这种微信公众号运营比较出色的商家而言,也不过几千粉丝,只用半个人来时不时打理一下。 在一波又一波互联网大潮的洗礼下,商家在接触到新兴互联网产品已经有了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一般都会经历4个阶段。首先是兴奋,公司老板看到某篇文章,或参加某个会议,或与行业内某个人聊天知道了这款产品,当即拍大腿表示这是好东西,回去就安排人去做。不少商家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回去就忘了这回事。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商家表现为盲目,按照此前微博营销经验,一开始就给下面布置任务,一个月内涨多少粉丝,发多少篇文章,可以想象运营者会如何应对。于是进入第三阶段,灰心丧气。从数据上看都挺好,但见不到效果,带不来订单。最后小部分人开始理智起来,发现微信不应该这么用。 商家对于平台的短视和务实心理决定了创业者普遍不会将鸡蛋都放在微信一个篮子里,反倒像白鸦这样一开始就对微信平台寄予长远期望的开发者显得有些另类。如广东的互动派公司,从一开始在设计商业模式之初便着眼趋势,不局限于微信。在其联合创始人唐科看来,不管未来如何,只不过是换个平台做生意罢了。对那些单纯从事微信营销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他们见证了太多互联网上的产品变迁,每一次浪潮之后总会有下一波跟上。 从最初的企业建站潮,到售卖网站实名制潮,再到前几年的团购狂潮,今天的微信潮不会只是又一股潮流吗?在大潮到来时把握时机,在潮落前快速攫取利益,等待下一波浪潮的涌来。从这个角度看,并不难理解商家和开发者对微信营销的亢奋。 对那些将未来寄托在微信长远发展上的人,自然呼唤一个更成熟、更完善、更稳固的平台,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存在,他们不得不焦虑,但是除了等,别无他法。 等待 回顾过去3年多时间,微信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在不紧不慢的往前走。从推出朋友圈到公众平台再到微信支付等,每一步都走得谨小慎微。确实,对微信这样一个有着巨大想象空间的产品,更要避免因为走得太快而跌倒。 从封杀微信营销账号,到订阅号、服务号的划分,再到如今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销售推广”行为、“处理诱导分享”行为,微信这个因为用户体验而为用户喜爱的产品,一旦发现用户体验可能受损,从未在这方面有过丝毫怀疑和犹豫,这是微信为何能继续被人喜爱的原因。 然而随着微信能量越来越强,强大到足以引发其他大公司的担忧和反应,强大到无数开发者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其上,强大到公司内部的其他人都纷纷想来分一杯羹时,它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用户喜爱的沟通工具,也在守住用户体验的原则外,面临着更多压力。此时,微信还可以像之前一样按照原来的节奏来吗? 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曾经在与友人交流的时候明确表达微信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搭建I/O体系,他不希望所有的企业都来直接和微信对接,而希望有一批第三方的公司一起繁荣微信的生态,这些外部的力量的存在甚至能够激励微信做得更好。 简单地说,微信要做的不是拎包入住的精装修,而是建造一个毛坯房,所有人都能成为这个生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因为对于平台来说,搭建框架、建立规则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更加重要。 只是,今天的微信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也纠结了太多的利益,他的每一个决策已经不可能像当年创业时那样轻装上阵、大胆试错、快速迭代,很多事情的细节甚至让人怀疑张小龙本人是否知情和掌控,太多人的期待决定微信的每一步必须谨慎,也注定了理想到达现实的过程中充满变数。 越是想象空间的巨大,就越难以被定义,对于创业者来说,在诸多不确定面前,任何对未来的预测都是无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是等,等到拉扯有了结果,等到势态明晰,等微信真正成了大事。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周奉全 督军佐尔玛兹的钥匙 白癜风锦东 0576.361.cm 阮铭居影视 杨洋不照雅全图 关颖李宗瑞 光明纪元5200 黄蓉大战大巨猿 王欢守志 色文网 卡盟刷钻平台第一名 谷俊山最新情况 豢养母老虎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