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城归”群体的创业故事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rwz001@126.com 新闻热线:0856-5229326
在广大农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背负梦想背井离乡到沿海发达城市打拼,如今却又背着背包从繁华都市回到老家发展产业。他们被时代亲切地称为“城归”群体。 近年来,随着印江自治县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产业扶持政策的完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回乡施展的条件和发展空间,让越来越多的“城归”走上了返乡创业路。 杨启雄: 返乡创业成“牛人” 该县缠溪镇驷马村忽然变成了养牛村,这都是因为村里出了一位叫杨启雄的 “牛人”。 杨启雄16岁出门打工,天南地北地闯,一晃便是17年。17年里,他前后三次带着打工赚的积蓄回家搞养殖,失败了便又出去打工,有钱了再回来创业。 1996年,杨启雄第一次回家搞养殖,未能持续长久,便又踏上了打工路。1998年杨启雄再次回家,投入6万余元,养了30多头牛、500多只鸡,但遭遇了与前一次同样的境遇。 “这两次养殖的失败,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也有资金上的原因,还有养殖技术方面的原因。”杨启雄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历,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养殖技巧,分析市场行情,精心筹备下一次的回乡创业。 今年,杨启雄瞄准“牛市”,再次回家进行他的第三次养殖事业。得益于当地政府帮助,他争取到了微企贷款。同时,他积极号召村民入股他的养牛场。最终,村支两委多次开会后议定,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或者以土地等形式入股。 就这样,杨启雄筹措资金110万元,以股份制的形式建起了占地2000余平方的雄起养牛场,带动了该村20多个村民在此就业。 “我的目标是把我们村打造为养牛专业村,争取到2015年达到每人一头牛,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杨启雄信心满怀。 陈忠文:在家种烟也能致富 “在家种植烤烟比在外打工要好得多,不用四处漂泊,却能够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和孩子。”该县木黄镇大坳村的种烟大户陈忠文说。 陈忠文2007年回家种烤烟,一开始便通过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了150亩。 提起种烟,有这样一种说法:“种一季烟要瘦10公斤。” 而对陈忠文来说,种烟并非辛苦事。“第一年种烟辛苦一些,慢慢掌握了技术,学会了管理,便轻松了。” “翻土有旋耕机,运送肥料、烟叶有三轮车和拖拉机,告别了人工挑抬的历史。”陈忠文说,种植烤烟也并不是什么辛苦的事情,只需要“指挥”就行了。 近年来,该县加大对烤烟产业的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对烟农的指导帮助。产业路修到了田间地头,烟水配套工程解决了后顾之忧,抓烟干部提供了技术保障,陈忠文的烤烟种植也逐步从全人工生产转变为了机械化操作。 去年,他的160亩烤烟总收入53万元,利润也比往年有所提高。丰厚的收益让陈忠文住上了小洋房,走上了致富路,并增强了他种烟的信心,今年他又流转了一定的土地,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80亩。 周铭:不做主管当“鸡官” 该县洋溪镇蒋家坝村的厥顶山上,青翠的茶园翻滚着层层绿浪,弥漫着阵阵茶香。然而这静谧的茶园里,却暗藏商机。 “我有2000多只土鸡就在这几百亩茶园里。”随着养殖户周铭的一声哨响,茶园里忽然冲出一大群土鸡,将他围在中间,宁静的山野变得热闹起来。 “茶园里有丰富的饵料,鸡一出来就纷纷钻进了茶园,这给饲养节约了不少成本,但在需要喂食时却很麻烦。” 是周铭在喂幼鸡时就先吹哨子再喂,反反复复地练习,鸡就养成了“听声吃食”的习惯。 2007年,23岁的周铭从贵阳旅游职业学校毕业,凭着酒店管理这个专业到澳门的一家酒店做上了餐饮部主管,拿着上万元的月薪,不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周铭却不干了,高收入也不要了,在朋友、家人的怀疑、责备、抱怨中,毅然从繁华都市回归贫穷山村,当农民,养土鸡。 去年,周铭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10余亩茶叶,同时建起了鱼塘。目前,占地8000多平方的养殖场在周铭的精心经营下已初见效益。 周铭说,“我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把它走好,我就喜欢自己创业。” (黄志权) 责任编辑:杨亚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铜仁市石阡等部分区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 |
Tags: 曾爆过媛媛菊花 夏梦妍淘宝店 邓自宇以一敌百 汐见下马 星穹战马 resisterevale 绝地出击电视剧 普法栏目剧素衣新娘 svtv3 魏如久 s6000mnt 天上人间会相逢简谱 kfc3月优惠券 李光斗入狱 开创盛世erp veyrononroad 十七岁的天空演员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