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打工一年不过两三万元。”谈起在外漂泊的日子,李海说,挣钱不多,享受不到家的温馨,错过了教育子女的黄金时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这些管件,大批量销往贵安新区、小寨坝镇磷煤化工基地以及息烽开磷城市综合体项目工地上。”水泥管道厂、门业加工厂老板李海,一边说着一边指挥工人吊装大型水泥管件。 铲车、航车、运输车穿梭不停,流水线水泥管道生产车间、原木加工厂房,机械轰鸣,工人们正熟练操作……这是昨日记者在息烽县农民李海创办的微型企业里看到的景象。 李海(左一)指挥吊装水泥管。 抢抓去年贵阳市出台扶持微型企业的3个“20万”政策,曾南漂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李海,利用打工所学技术,回乡创办工厂,结束了多年“候鸟式”的生活,自己当老板,转身变成了“留鸟”。 后来,他们一起辗转海南、浙江、四川等地多家门业公司、家具厂打工。多年的磨炼,让李海对门艺雕刻、防盗门生产流水线技术了然于胸,也学到了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然而,看到沿海地区兴起的厂房,李海心里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创业当老板。
记者走进息烽县小寨坝镇盘脚营村象树林水泥管道厂、象树林门业加工厂,这个由当地返乡农民李海创办的微型企业,在短短1年间,就跻身该县中小企业行列。
从“候鸟”到“家雀” 1989年,正读初中的李海厌学跑到贵阳市白云区一家具厂学做木工,这是他打工生涯中的第一份职业。一年后,初学技术的他怀揣梦想,南下广东,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顺利进入东莞一家门艺公司,给木匠师傅当助手。精明的李海靠精湛的技术,两年后便坐上众工友羡慕的主管“宝座”。 南漂学艺追梦创业 李海的心声,也是当下许多外出农民工的心结。即便如此,息烽农村每年都有上万人外出打工。“送出去”的廉价劳动力,年收入只够家里一年开销,就算工作几年技术熟练了,大多返乡后难派上用场。农民工们要么选择继续滞留在原地,要么不得不放弃多年所学,而李海却是一个例外。 “开头那几年很苦,一年攒不下几个钱,但学到了技术,结识了朋友。”李海说,而今在厂里专门负责木材加工技术指导、机械操作的主管谭永维,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
——农民工李海的创业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国光帮帮忙 知花梅莎 ie房源网 冥皇颠覆v2.03 狗茎进入子宫 古通古斯王国 绅士谐音 极速救援李晨 巨星艳史录 幻林魔踪txt 石靖近况 梦想世界幻境寻宝 彭丽嫒出访服装 血泣五胡 卧龙吟何苗 自在逍遥传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