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新一代高级教练机“山鹰”首飞成功。贵州航空人仅用8个月时间完成设计发图,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模具设计和工装制造;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部装任务;3个月时间完成了总装首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建立起航空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贵州航空工业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迈出了“军转民”、“内转外”的步伐。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工艺相近、技术相通、结构相似”的特色条件,大力开发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民用产品,并迅速做大做强,使其成为龙头民品。 1981年起,贵州航空以歼7Ⅱ战斗机为原型开始新的研制工作,1985年该战斗机首飞,1987年定型装备部队。1988年该战斗机通过技术出口鉴定,曾出口至巴基斯坦和巴拿马等国。贵州航空工业经过建设和发展,建成了完整的军机生产科研体系,拥有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锻件、铸件、标准件、橡胶件等专业化厂,由初建三线时单纯的歼击机生产基地发展成为一个以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液压件、农用机械、煤矿机械、医疗机械、机床设备等为支柱产品,跨地区、跨行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军民结合大型产业集群,成为贵州省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成为我国配套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航空装备科研生产基地。 如今,贵航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已经达100多家,成为我国五大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之一,其产值效益也一直占据着贵州航空工业产值效益的1/3。2001年,红阳公司、华阳公司、永红公司会同地方企业联合成立了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交所上市。 1960年前后,来自东北等地航空工业老厂调集的领导骨干、技职人员和工人1万多人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贵州高原。他们在贵州省方圆270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崇山峻岭中,创建了贵州航空工业。在贵州省跨越3个地区、3个市、8个县,绵延400多千米的范围内,一座座航空工业工厂拔地而起。1970年第一架歼击机从贵州高原腾空而起,多型号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随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横空出世。大方的乌鸦洞、黔西的穿洞、平坝的菜花洞、安顺的猫猫洞……每一个山洞,都深藏着贵州航空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记录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 贵州航空工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经营业务板块进行改造升级,发挥板块的集聚效应,构筑起贵阳、安顺两块经济战略架构。2007年8月14日,中国航空工业与贵州省签订了以“安顺航空城建设为平台、加快航空技术向民用产业延伸”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贵州航空工业始建于1964年。自1970年投产以来,先后研制生产了歼6、歼7、歼教7三大系列多种型号的飞机共1000多架,涡喷7、涡喷13两大系列多个型号航空发动机数千台,自主研制生产的“山鹰”高级教练机批量生产,先进无人机已投入使用,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发明成果奖400余项。 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贵州航空工业也对企业布局进行了调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贵州航空工业先后有17个单位调迁到贵阳、安顺市区,形成了以“贵阳、平坝、安顺”为集中点,沿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三点一线”的布局。1997年,贵州航空工业实施“阵地前移”的发展战略,将企业的决策指挥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转移到信息量大的中心城市。这些战略运作使得贵州航空工业生产布局更趋合理,也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科研条件。 2010年9月14日,中航工业以《关于中航工业通飞业务调整的通知》(航空规划〔2010〕1199号),正式启动对贵州航空工业专业化整合。在中航工业战略指引下,贵州航空工业顺利实施战略重组,所属各单位分别调整进入中航防务、发动机、航电、机电、通飞、中航重机、中航工业资产等7个专业板块。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管理模式等方面,贵州航空工业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同年,贵州省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揭牌,贵州航空工业在小河区建设贵阳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纳入市政府的议事日程,贵阳航空电机有限公司获得了该园区项目建设用地,拉开了贵州航空工业建设贵阳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帷幕。 进入新世纪,贵州航空工业继续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带领职工从单一生产到资本运作,直至实现百亿元收入。 2008年,贵州航空工业实现了再造三线的战略延伸。贵州航空工业成功收购东方机床,控股组建了贵州贵航能发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向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发;通过将资本和技术有机“嫁接”,贵州航空工业成功地对贵航股份、原力源液压两个上市公司进行增资扩股。贵州航空工业积极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航空转包生产,使公司的业务融入到世界500强的产业链之中,集团民用航空转包取得快速发展。 第三次创业:转型升级 实现跨越新发展 在“保军转民”的艰难岁月,贵州航空人先后开发出来的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工程液压基础件、烟草机械、高档工具、医疗器械、农业机械等产品已成长为适销对路、市场占有率高的民品。其中产生了数量众多、质量优秀、品牌响亮的民用产品,如红林气缸头、华烽制氧机、枫阳混凝土泵车、天义电梯、红湖消声器、云马大客车和平水采棉机等。很多产品成为行业中的排头兵和富民兴黔的“助推器”。经过努力开拓,民品每年对贵州航空工业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已近60%。 激情进取的贵州航空人在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中完成了贵州高原上的第一次创业,在严酷的市场搏击中成功迈出“军转民”的步伐,成为富民兴黔的重要力量。新世纪的贵州航空人不断实现多元化发展和技术革新,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正在书写着辉煌的未来。 第一次创业:三线建设 第二次创业:军民结合的外向型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蜀王传奇之蚕丛王传 张绍忠乌鸦嘴 蚁贼吧 fm2012帕罗斯基 力克千年虫续集 三江口元宝镇 z4 mpower 赛奇网址目录 关铝贴吧 铁定返 20126月四级 游戏王gx171 神幻之恋魔法宝石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