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之际,内蒙古自治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教育答卷。其中,一项引人瞩目的成就是:五年间,累计有42万余名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内蒙古就业或创业,为这片广袤土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这一数据是在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汇良介绍,过去五年,内蒙古出台教育强区实施意见,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升至60.41%,较“十三五”末期提高了15.24个百分点,为更多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人才本地留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生“留下来”的背后,是内蒙古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和系统性支撑。在立德树人方面,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核心,打造了“石榴红”等特色思政课程,并率先在全国开设相关高校必修课。同时,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创建率达到100%。在基础教育领域,内蒙古同样表现卓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等关键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推行了惠及大量幼儿的免费学前教育。 更为关键的是,内蒙古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在中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的同时,高等教育布局得到优化。自治区增设了1所普通本科高校和3所职业本科大学,并聚焦乳业、稀土、能源等地方优势和战略产业,推进高等研究院建设,使得服务重点产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专业占比分别达到63.5%和80.4%。 职业教育的改革尤为突出。通过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内蒙古组建了372个职普融通班和1200多个“订单班”“工匠班”,精准为企业培养输送了3.5万名高技能人才。这种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有效打通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使得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此外,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内蒙古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相关学科跻身全国前列,17个博士点填补了自治区空白。教育系统认定的“英才兴蒙”工程高层次人才占全区认定人数的76.27%,高校成为科技人才集聚的核心阵地,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这种浓厚的创新氛围和人才政策,为大学生扎根内蒙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环境和发展前景。 综合来看,42万余名大学生扎根内蒙古,并非孤立现象,而是自治区在教育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人才政策创新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下的必然结果。这支高素质的青年生力军的加入,正深刻改变着内蒙古的人才结构,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
| Tags:大学生创业 |
- 上一篇:清河红桥杯创业赛总决赛11月25日开启
- 下一篇:没有了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