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国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9个国家级的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各示范校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达1.7万人、兼职教师到4.2万人,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校建立了3400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6500多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大学生选课人数达到了3400万人次,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创业知识结构。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示范校为206万名大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成绩单,5年间有3700多名大学生暂时休学创业,全面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截至2019年10月,全国高校已打造2.8万创新创业的线上线下“金课”,课程内容面向未来的“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特征明显增强。我国还开设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今年全国有1088所高校的38000多个项目立项,参加立项的大学生有16万多人,项目经费达到7.6亿元,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意愿的状况 既然资金不足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困难最高和最需要帮扶的创业需求,那么课题组需要进一步摸清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资金来源情况。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应届毕业生创业资金来源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筹集或合伙投资(35.22%)、家庭支持(28.19%)、其他(16.79%)、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9.59%)、政府和国家帮助(7.95%)、风险投资(2.26%)。可见,应届毕业生创业资金主要依赖于个人与家庭,这极度依赖于个体或家庭的社会资本丰富程度,打破先赋性因素掣肘而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创业的社会化支持系统尚未完善。 通过分析,课题组认为:缺乏启动资金、缺少有力指导、没有技术支持、没有创业伙伴占据了整个毕业生创业困难的七成以上。由此可见,资金、经验、技术和团队是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面临的主体性困难。 从调研数据来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累计几年经验再开始的比例达45.85%,希望毕业后就可以创业的比例为3.71%。 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课题组通过对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考虑创业意愿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艺体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最强烈,财经类和政法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最低。具体而言: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创业意愿由高到低依次为艺体类(61.94%)、综合类(54.12%)、农林类(50.70%)、师范类(50.34%)、理工类(47.78%)、医学类(45.69%)、财经类(39.24%)和政法类(36.60%)。毕业生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积累几年经验再开始比例最高的是艺体类高校毕业生,达57.46%,其次分别为综合类(50.13%)、农林类(47.91%)、师范类(46.04%)和理工类(44.90%)高校的毕业生,高于45.84%的均值。希望毕业后就创业的毕业生意愿由高到底依次是艺体类(4.48%)、师范类(4.29%)、综合类(3.99%)、医学类(3.03%)、理工类(2.88%)、农林类(2.79%)、政法类(2.61%)和财经类(2.29%)。 资金支持、创业咨询指导、政策宣传占有创业意向毕业生近七成创业帮扶需求。 就业与疫情令我国社会压力交织,各界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疫情冲击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意愿的状况究竟如何?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究竟是什么?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感知究竟怎么样? 原标题:疫情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现状调查 11月17日,以“我敢闯、我会创”为大会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1万人报名参赛。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如何提高他们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是“促进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引领就业”的核心关键,也是加快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环节。 资金、经验、技术和团队是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面临的主体性困难。 课题组相信: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探索与实践,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真正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在考虑创业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艺术学、哲学、农学、历史学学科毕业生创业意愿较强烈,法学毕业生创业意愿最低。从数据来看,所学学科为法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的毕业生不考虑创业比例明显高于50.44%的均值,分别为59.26%、57.72%、53.99%、53.19%;所学学科为艺术学、哲学、农学、历史学的毕业生不考虑创业的比例最低,分别仅为35.56%、39.13%、40.64%、42.42%。在毕业生创业意愿较强的学科中,学习艺术学和农学学科的毕业生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积累几年经验再开始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57.16%、56.13%,高于45.85%的均值。学科为哲学、历史学的毕业生是选择希望毕业后就创业比例最高的,分别达到21.74%和9.09%,显著高于3.71%的均值。 课题组发现,在毕业生未毕业时仅3.7%毕业生选择准备创业,但如果毕业时未成功就业,将会有8.2%考虑自主创业,未就业倒逼创业以应对就业的比例增加了4.5个百分点,并由此带来更多新增的就业岗位。鉴于此,在新老毕业生就业压力交叠的当下,采取一切积极有效措施“保就业”“稳就业”,综合施策以促进毕业生成功创业以激发社会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提高创业指导的质量,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尤为关键,以取得就业指导相关资质证书(如GCDF、生涯规划师、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的拥有比例为重要水平测量指标,课题组发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拥有资质证书小于20%、20%-40%、41%-60%、60%-80%、80%以上,分别为27.3%、27.3%、14.6%、10.9%、20.0%。课题组据此推断,六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拥有就业指导相关资质证书的不足一半。鉴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的专职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迫在眉睫。 本次调研对象有87%的样本量集聚于21-24岁年龄段,其中22岁、23岁和24岁分别占33.20%、31.70%和14.30%。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分别有1660人、11395人和683人。应届毕业生样本数据所在大学包纳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 (责任编辑:admin) |
Tags:创业教育,我国高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届毕业生,我国高等教育,创业项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生源,高校创新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