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缺技术、少资金,误打误撞搞养殖,纷繁复杂的琐事让罗桂英焦头烂额,踹不过气来。2008年,不幸的事发生了,在成都务工的丈夫,腿不幸被钢筋折断。罗桂英说,这是她成年后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流泪。既要照顾病床上的丈夫,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还有所有的农活。看着鸡舍里一天天长大的黑鸡,她有些迷茫。“其实我哪里都放不下,没办法,我也就只有独自挺着,但最终还是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她不但养鸡,还在春在乡、九层乡、松溪乡、洪口镇等地免费向农民推广种茯苓技术,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保护价上门收购。她单独驱车奔波于荒郊野岭习以为常了。“跑山路我习惯了,公路的拐弯抹角我都了如指掌。”罗桂英谈起开车津津乐道。 不惧失败 能人返乡养鸡 当笔者问到养殖场的工人和前来接受培训的怎么都是些残疾人时,罗桂英深有感触地说,这和自己的经历分不开。她说,这些残疾人都是她在各地发展茯苓种植户时发现的。自己的创业也是在很多部门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发展起来并慢慢壮大,就决心帮他们一把。 “我们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创造自己的品牌。”罗桂英边说边指着墙上的规划,说力争把杜家湾黑鸡做成一个绿色生态品牌。
养殖有方 黑鸡畅销省外 一个心中有梦,敢于圆梦的女强人心存感恩,让许多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重获自信,点燃生活的希望。 心存感恩 助残回报社会 “她对人很好,免费给我们讲技术,包我们吃住,每月还给我们发工资,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锁骨骨折致残的闫开学说。 罗桂英坚持原生态林下放养模式,用纯粮(玉米、谷子、红薯、土豆等)和牧草喂养黑鸡,保证黑鸡品质纯正、肉质清香,让顾客买上放心鸡、吃上健康肉。“我们每次都是用大卡车到陕西拉稻谷、玉米回来喂鸡。黑鸡一般喂养到9个月后就出栏销售。”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整理粮食口袋的罗桂英丈夫杜建平说。 1991年,罗桂英和丈夫商量贷款在老家养红宝肉鸡。当把费尽心血养大的鸡背到市场上去买时,零星的顾客、狠心地砍价,真让她有种想哭的感觉。一咬牙,她把浑身是泥的鸡一个不少的背回家,没市场、缺买主,灰心丧气的罗桂英不得不放弃养鸡路。1993年,和丈夫一道前往广州打工,赚钱还债。 2006年炎热的夏日,刚刚还清债务的罗桂英,在CCTV-7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看到了养黑鸡致富的节目后,重燃创业激情,毅然决定回老家搞黑鸡养殖。丈夫留在成都继续打工,以此挣钱来支持妻子的养鸡场运转。
成千上万只黑鸡在主人的引领和吆喝声里,蜂拥而至,有的啄菜叶,有的抢稻谷……这是笔者近日在通江县毛浴乡长江村3组建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的场景。几个前来参加免费培训的残疾人也一起帮忙。黑鸡的主人罗桂英边喂食边告诉笔者,她还在6个乡镇种植茯苓。 县残联闻讯后主动上门嘘寒问暖,给她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帮其思谋,规模养殖,以满足市场需求。县就业局邀请创业精英为她提供免费培训,学习养殖技术。畜牧局技师也随时电话了解鸡的疫情并介绍预防方法。部门的帮助让重新创业的她有了更多的底气。 她的养鸡山林占地2万多平方米,近30亩,除了自家的山林,其他都是租附近乡邻的,每亩每年给1000元租金。近几年平均每年出栏10000多只黑鸡,5000多只土鸡。产品畅销到陕西、成都、重庆等地。“现在很多酒店、食品加工厂与我们都有合作,定点供应。”罗桂英面带微笑地说,让她犯愁的是产品供不应求。建专合社带领乡邻致富 “这已经是我开的第二辆皮卡车了,运粮食、下乡推广种茯苓技术真少不了它。”罗桂英指着停靠在公路边的略显“苍老”的皮卡车说。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畑中留菜 中国媳妇第七部 坏丫头音译 蔡旸史超 云醉月微眠txt新浪 high school dxd8 万根云主机 jick lce 左亚琪 新余新宣网 邰展简历 季文子贵德荣 哈密市八中 布温巴 张学友哥哥张学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