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瞅准了稻渔综合种养特色产业,在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丁德明研究员的帮助下,投资10万元从浙江青田县引进了300公斤“瓯江彩鲤”种鱼孵化鱼苗,建起了200亩“稻+鱼”种养基地;又自己培育龙虾苗,建起600亩“稻+虾”种养基地。农场还配套了80亩时令蔬菜、60亩四季果树、100亩养鸡场、30亩鱼塘。同时,我通过产业帮扶方式,把种苗、技术提供给村民。村民们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有不错的收入。 在农场,游客尝鲜之余,还可以到稻田中钓虾捉鱼、到蔬菜基地采摘蔬菜水果,体验农事之乐,感知农场之美。 为了让更多农户掌握农业技术,我们每年会组织30多次农业技术培训,还邀请湖南农大、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来讲解教学。 经过多年发展,农场走上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未来,我们会继续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而奋斗。 奔跑着,只为不负秋日那个约定 讲述人:山西省黎城县北委泉村党支部副书记 江利斌 我至今记得13年前的那个秋夜。是外出打工,还是复读一年考大学?在我人生选择的岔路口,村长和我聊起了梦想。 那一年,村长46岁。他33岁时,怀揣梦想回到村里,竭尽所能为村民做事,可总有些力不从心。“到大学里学一门踏踏实实的技术,毕业后带领咱村致富,改变家乡面貌。”村长的勉励让我浑身有了力量。一年后的秋夜里,我收到了山西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迈入大学校门的第13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学校食用菌种植基地。进入大棚时,天色已暗,60多平方米的大棚顶上挂着泛黄的灯泡,昏暗灯光下,一株株比手掌还大的平菇齐刷刷地出现在眼前。一种奇妙的感觉在心间流淌,让我一下子爱上了它们。 于是,我一边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一边挨个大棚溜达,找种植户们聊天取经。50多天下来,我发现,同样面积的一个大棚,种植食用菌的收益是种植蔬菜的2~3倍,还省时省力。 大学四年,我都在为学会种植食用菌而奔跑着。蹭课、去菜市场卖食用菌,自己搭大棚种食用菌……渐渐地,我也从门外汉成为小能手。 大学毕业后,我就在村里建起4个大棚,成了县里第一个种植食用菌的人。第二年8月,我种的香菇开始有了收益,经常是拉一车卖一车。慢慢地,大棚从4个增加到50多个,还发展到了邻村。来帮忙的村民看到了食用菌种植的收益,也纷纷加入种植队伍。 从一个人种食用菌,变为村里集体种,又变为邻村跟着一起种。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干农活按件领工资,到了年底还能分红,大家尝到了食用菌种植的甜头。 经常有人问我,你个大学生,不后悔回来吗?我都会笑笑:学一门踏踏实实的技术,带领百姓致富,我幸福还来不及呢。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晓樱、胡晓军、龙军、禹爱华、杨珏、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杜克成、欧欢、杨小安)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全国连锁快餐店排名 微端网游 新歌2013网络红歌 淘宝减肥产品排行榜 中超排名 禹城吧 历史小说排行榜完本 时尚杂志排名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