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是创业最困难的时期。他的左脚大拇指患有“指边风”,感染化脓无法穿鞋,为了找到优质青杠木,每次要走2、3小时山路才能到达,他都咬牙忍痛,坚持走到深山选材锯木。好友熊建明说,晚上洗脚的时候,才发现他五个脚趾头因流血与袜子粘连在了一起。 经历过广告公司经营后的杨发明,开始深刻的意识到,如果不懂管理将来在创业的道路上将面临严重困难。于是2011年大学毕业,他决定关闭自己的广告公司,到一家专业的企业老总培训机构做小职员。在一边打工的同时,一边学习该机构的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市场开拓等知识。经过半年努力,他不仅学到了公司管理模式和市场开拓等知识,还从一个小职员晋升为市场部经理,月薪过万。 为圆儿时"银耳梦" 大学四年"不务正业" 在创业初期,很多个晚上,杨发明都一个人在耳棚采耳,装好后,就骑着一辆踏板车运回公司包装。有一天晚上,杨发明骑车行驶中途,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路滑,杨发明摔倒在地上,银耳散落满地。他望着漆黑阴冷的夜空,任凭雨水打在自己的脸上,强忍着泪水回到自己的出租房里,一遍又一遍听着刘欢演唱的歌曲《在路上》。他选择了坚持下去…… 放弃月薪过万工作回乡种植银耳 选择 2012年春节,他放弃在成都月薪过万的工作,回到通江和朋友一起创建银耳基地 创业初期会很艰辛,会面对很多困难,杨发明做了思想准备。但杨发明后来才发现,困难比他想象的多得多。家人的不理解,资金短缺,市场销路不畅等等问题每天困扰着杨发明这个小小的创业团队。其中一个好友因抗不住各方面的压力而选择外出打工去了。 2012年初,杨发明瞒着父母,邀约了邻村的两个好友,带上筹集的6万多元资金到通江县城圆自己的银耳梦。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诸多困难也接踵而至。 寻找投资商没有结果后,杨发明决定依靠自己的努力筹资。大二,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大三,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水准,成立了一个广告公司。经过两年经营,杨发明虽然接过很多单子,挣了不少钱,但因缺乏成熟的管理和经验,两年后,存下的钱并不多。 创业初期困难多 他咬牙挺住了
15日上午,记者在通江县民胜镇周子坪村——通江银耳太空育种基地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就是杨发明创建的太空银耳育种基地。 “当杨发明在电话中告诉我,已经将成都的工作辞了,准备回来种植银耳时,我非常不理解,放弃大城市好工作不要,却回到山旮旮里搞什么创业。”其好友蔡玲说。 老家在通江县民胜镇新民村的杨发明,今年26岁,毕业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杨发明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将通江银耳做大规模,推向全国。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为以后从事银耳种植做准备。 艰辛 朋友离去,资金缺乏……困难面前,选材锯木等工作他不得不亲力亲为 大一上学期,杨发明开始系统搜集材料,了解银耳培育技术、银耳营养价值、市场潜力等各方面的知识,并熟记于心。大一下学期,就同几名大学生准备回家创建银耳基地,并四处筹资,寻找投资商。 目前,公司所生产的银耳主要销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同时,公司在各地分别设立了办事点。“我希望将来某一天,能将通江银耳推向全国。”杨发明说。(记者 向东升) 人物档案 杨发明,男,今年26岁,通江县民胜镇新民村人,201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美术平面设计专业,2012年春节放弃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通江注册通耳公司,开始通江银耳种植与销售。现为四川省通江达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经过前期艰辛创业,现在公司已经走上正轨。2012年9月26日,杨发明将原来注册的通耳公司改名为四川省通江达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由原来3万元变为现在的100多万元,其银耳培育基地由租用的10亩发展到现自建的基地近100亩,公司人数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有固定员工32人,公司办公场地从无发展到现在的7间。 四川省通江达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发明,从小就有个“银耳梦”,大学期间就开始为创建银耳基地搜集资料。毕业后,他放弃月薪过万的工作回到通江,历经艰辛创建银耳种植基地,从事银耳种植和销售等工作,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从一开始投资6万元,到现在年总收入突破200万元,银耳种植与销售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2012年春节,杨发明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开始考察通江银耳发展状况,并瞒着家人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开始了通江椴木银耳的培育与开发工作。 “在一周之内,他就给我打了5次电话,弄得那段时间我都不敢接他电话了。”朋友杨泰说,随着创业的逐步推进,资金告急,为筹集周转资金,杨发明不得不每天四处向朋友借钱。 据杨发明介绍,公司除了自建一些银耳基地外,还带动当地38户农户种植通江青杠椴木银耳,平均每户年增收2万多元。公司去年接种青杠椴木40多万斤,银耳总产量2万多斤,总产值超过200万元,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公司除了种植和销售银耳外,还准备扩张业务,从事香菇或花菇等菌类的种植和销售。 圆梦 2012年9月,公司步入正轨,改名为四川省通江达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00余万元 “我曾经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说服一位投资商投资120多万元建立银耳培育基地,当第二天我拿着合同书准备签约时,对方却因其他事情将投资项目给取消了。”杨发明说。 公司步入正轨 年收入200余万 梦想 杨发明从小就有一个“银耳梦”。大学期间,他开始学习银耳种植方面的知识 “虽然我学的是美术平面设计专业,但我每天都会看一些银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杨发明说,“此外,还有意结识了一些生物专业的校友。‘三分阴,七分阳,花花太阳照耳堂’就是大一时认识的一位学生物的校友传授给我的,对我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畑中留菜 中国媳妇第七部 坏丫头音译 蔡旸史超 云醉月微眠txt新浪 high school dxd8 万根云主机 jick lce 左亚琪 新余新宣网 邰展简历 季文子贵德荣 哈密市八中 布温巴 张学友哥哥张学智 |
- 上一篇:鸠江区成功创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
- 下一篇:6名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