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时光倒回到30年前,香江路周边,是散布在贫瘠土地上的几个村庄,再往南不远处便是成片的荒滩。一条砂石路便是与外界通联的要道。而珠山宾馆和花林大厦便是在麦田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便是黄岛新区的“拓荒者”、曾任开发区工委副书记、黄岛区政协主席的蔡可卿先生对30年前这片土地的回忆。5月26日,记者专访这位76岁的“拓荒者”,听他讲述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参与、见证一座城的建设、发展、崛起,变成今天现代化都市的模样。 而今,薛修利的照片获了几十个奖,他还依然坚持摄影。周围哪个社区要搬迁了,他肯定要先去拍一些照片。“我搞摄影,主要是关注两种现象。一是平常的生活和平常的人,二是重大的事情和重要的人。”“是西海岸日新月异的大发展、大繁荣,给了我许多拍摄新鲜事儿的机会 ,拍到了一些可以承载历史文献史料的片子。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拍摄。在有生之年,力争拍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片子,来报答我的父老乡亲。”薛修利说。 32岁的杜运海是山东省高密人,2002年退伍来到这里,投奔做小吃生意的哥哥杜运来。他卖过小吃、做过保安、收过“破烂”,如今已是一家公司的经理。12年来,杜运海自己的事业做大,也见证了黄岛区的一步步变化。“刚来时,这里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我们的生活也很艰辛。”杜运海说,他给哥哥帮了几天忙后又跑到一家保安公司做保安,一月才挣380元。后来,兄弟俩听说收废品能挣钱,便借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车,做起了“收破烂”的生意。第一桶金赚了1000多元,杜运海感觉可以,生活有奔头了。“那时条件差,我俩就挤在一间小民房里。很多人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就是"捡破烂的"。”杜运海说,他们并不在意,每天早出晚归,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来到如今的黄岛区,人们的印象多是“整洁漂亮的现代化城市”,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到其 30年前的模样 。那么在这30年的时间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怎样沧海桑田的变迁呢?“对比一下29年前刚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现在眼前的城市在当时是"想不到"的。”回忆起1985年前后的开发区,今年已经76岁的蔡可卿老先生表示。蔡老先生曾任开发区工委副书记、黄岛区政协主席,而1985年从部队退役之后转业,就任开发区办公室主任。 “拓荒者”蔡可卿 今天,现代化城市中便利的供水、供电、供暖等等也让30年前到来的创业者们“想不到”。为厂房供暖而配备的第一台锅炉试炉成功的时候,当时作为办公室主任的蔡可卿还组织人放了鞭炮庆祝,因为那不仅仅是开发区的第一台锅炉,这个2吨的锅炉试暖成功还留住了当时招商引资第一批企业中最大的企业,华美机绣公司。 创业者杜运海 62岁的薛修利是土生土长的薛家岛人,他喜欢摄影,用镜头记录下了黄岛区这些年的变化。作为摄影人,薛修利真实记录了身边的社会生活,一路走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点点滴滴都在他的镜头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献史料。 30年一路走来,太多“想不到” 和新区一起成长,不忘回馈社会 他向记者展示了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照片,相片中展现的大多都是他身边的人和事。上世纪,70年代的妇女聚在一起织网赚工分;80年代的村民自己织席子到大集上出售……这些年来,薛修利已经记不清楚拍了多少张这样的照片 ,但把这些照片串联起来,家乡30年来的变化脉络却非常清晰。 “要说"想不到",当时最想不到的就是能开通海底隧道。”蔡可卿表示,“当年,我们周末要坐船回青岛市区的家时,要坐车先沿着一条很窄的砂石路来到安子码头,然后乘坐交通船到青岛市区。那时候车在荒滩里的砂石路上一过,尘土飞扬。回一趟家要大费周折不说,还会经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5级以上风不能开船、有大雾不能开船。”很多人同样“想不到”,30年前这条荒滩里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就是今天长江路的位置。 同样,用镜头记录黄岛区变迁的薛家岛原住居民薛修利,和新区一起成长的32岁来西海岸创业、目前已经是公司经理的高密人杜运海,他们也从自身的经历和视角,见证着黄岛区的发展变迁,也在这里播撒下对明天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梦想。 用镜头记录黄岛区变迁 杜运海的公司做大了,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现在,杜运海准备建一个慈善机构,能照顾更多的残疾人。“给一部分有能力的残疾人提供一个就业岗位,除了给他们发工资,还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慈善资金,资助那些没有活动能力的残疾人。”杜运海表示。 X2~X3版文/图 记者 周晋华 董皓(署名除外) 从普通的小作坊到现在有固定厂房的公司,从没车没房,到现在车房都有了,杜运海也随着黄岛的变化一步步成长。随着新区的变化,杜运海的公司也在一步步转型。“废品回收门槛低,做的人又多。现在正延伸细化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杜运海说。 (责任编辑:admin) |
| Tags: 疯狂猜歌7字歌名 疯狂猜歌答案5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7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六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七个字 疯狂猜歌答案五个字 疯狂猜歌二个字歌名 疯狂猜歌歌名六个字 疯狂猜歌歌名五个字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