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文章泛滥,好内容仍然稀缺,自媒体还能更体面地赚钱吗? 2016-07-21 09:21:36 同样是以文字谋生,国内和国外几乎天壤之别 无论对写小说、还是对出版都知之甚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写东西之余,顺手在Ebay上拍了不少“怎样当作家”的二手书,也顺带了解了下英国的出版体系和作家的生活状况。 然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写字的和写字的之间,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 英国(和其它许多发达欧美国家)的出版业,都是有经纪人制度的。这个制度得以帮助许多现在看上去名利双收、其实当初默默无闻、甚至很窘迫的作家,得以通过作品被挖掘,并获得认可。 作家写完稿子后,可以通过公开的索引,将作品投递给专业的公司。公司会设有不同级别的掘稿人,对这些作品进行初筛、二筛,最后交到眼光独具的代理人那里。 一旦作者成为某个经纪公司签约的作者,那么公司接下来就会像经营明星那样帮你去包装、推销、做品宣;当然也会像农夫一样催作者不停地下蛋。 对于好的作家和那些真正有潜力的作者,为了保证他们能不受现实困扰、专心致志地投入文学创作,公司往往还会先行垫付不菲的创作酬劳。 这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在欧美国家,一些不太有名的小作家也能生活得不错;而在我们国家,同等量级的作者就必须有另一份收入来源。 因为投资回报率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90%的写手都很廉价 如果给杂志投稿、写专栏、随便写博客也算写作的话,那么我从大学就开始写了—— 从无心地写,到有心地写,到现在也写了十多年,但我几乎从没想过把“写作”作为一种正规职业或谋生的手段。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放在以前,如果在我认识的写作者中,真有人想靠写作来养活自己,那么这个人要么坐拥百万粉丝,要么就是天真无知。 人气够的,可以以写为职业,慢慢转成编剧和出版人。天真无知、人气不够的,大都一年半载就会认清现实,继续找份工作,边干边写。 当然,真正纯靠“写”为职业,“写出头”的也有——比如连岳、张佳玮,但这种实在太凤毛麟角了。即便是南派三叔、当年明月、马伯庸那种,当年也是有份正经工作边干边写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写作这件事在国内,必须得是真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因为文字太廉价了。 大学时候在法国杂志打工,兼职写专栏,稿费是400/千字。前两天有朋友被一个挺有名的生活杂志约稿,稿费是500/千字。中间隔了十年。 当然我们可以说“我们不是为了钱而写的”,但是现实真的让人难过。 出书,是自媒体人更好的变现渠道吗? 既然短篇文字不行,出书能赚钱吗? 这是很多朋友特别好奇的地方,可能我说出来你听了都想哭。 出版的时候,只有那种入了国家作协的“官方”作者,还有稿费可拿,普通作者是拿的收入都叫版税。 版税在你刚出道的时候,大概是7%起。我的《第二份工作》第一版书价是28元,7%的版税,就是说每卖出一本,我可以拿1块9毛6分钱,在北京连根冰棍都买不起。 印数上,当时人民出版社上来就给了2万起印量,比起很多民营小文化公司三五千起印的,我已经幸运很多了。 这些相乘后所得的版税还要扣税,税后大概能有三万多。 有人会说还不错啊,毕竟有3万多呢!可那是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构思、创作和修改。假设当时我不是在陪读,而是一个专职创作小说的,一年收入三万多怎么活下去?一年3万,平均到一个月就只有两千多块钱,相当于北京一个保姆月薪的一半。
所以在新媒体像今天这般发达之前,我是从来不曾动过脑筋,指望内容能挣钱的。 以前老有作家将低收入这件事的矛头指向盗版。怎么说呢,盗版只是让创作环境更恶劣的元素之一。但在国内,创作不能带来应有的回报这事,源头还是在产业链。
绝大部分创作者是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掌握书号的,掌握渠道的已经把最大头的拿去了,剩下的人只能喝汤。这也导致写作者必须依赖于掌握着资源集团的利益分配,才能过上相对体面和优雅的生活。而我们知道,利益分配和你的作品价值,不一定是正相关的。 2012年开始,内容开始不那么廉价了 从2012年开始,创作环境开始有好的变化了:一方面大家对版权确实更重视了,这和大的平台打击盗版、维护创作者积极性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网络文学网站、微信平台都有了相应的保护原创的机制。 而另一方面,写作者真正的机会来自于社会化媒体的崛起。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满足了创作者的三点诉求:
1)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当然也可以写自己不那么喜欢、但市场喜欢的东西。反正想怎么写你自己决定。 2 )平台负责大流量入口,你可以依靠内容,从这些流量中分一杯羹 3 )写作者的自品牌时代全面开启
当然,这些解决的是“写”的事。而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唤“内容变现”和“知识经济”。 一大批原来的网络热文作为大IP卖得了大价钱;罗辑思维、Papi酱、咪蒙制造了一个个热点新闻;上一个时代默默产出的李翔、和菜头入驻罗辑思维这样的平台开始“变现”;一票知识网红科技网红们开始在“分答”靠回答问题,赚取万元“睡后收入”;还有马东率领的奇葩说团队开卖“好好说话”的付费音频,销量千万。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将这些解读为“金字塔塔尖”的故事,即任何一行,如果你坐在塔尖,都是有机会的,但塔腰和塔底的才代表大多数人的现状。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 好内容依旧稀缺,自媒体如何体面地赚钱? 周一的时候,分答联合罗辑思维和马东的米未传媒,做了一场发布会,我也去了。现场姬十三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内容即服务”。
内容是写给自己的,服务则要考虑需求和场景。
比如很多争议比较大的自媒体大号。人们批判它,说它们只提供了情绪宣泄的渠道,而没有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文字;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情绪宣泄”和“共鸣”本身就是这些公号内容提供的服务。 如果作为写作者,你并不认同它,那么你也可以提供你认为的更有价值的服务。
另一方面,这些平台其实让创作者看到了另一种希望,就是平台不仅仅应该提供流量,同时也应该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服务”,而这个服务的核心其实是“体面的赚钱”。
“赚钱”或许还相对容易,体面二字太难了。 |
| Tags: 密爱宠妃 600223 大德汇通 异界妖僧 网游之天地传说 鄢陵乔帅 清吉泰 极品男妓 狗蛋大兵有几部 野球长打王 甘灵纹 祖斯莉 品色楼 38384列车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