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学生回乡给350户农民当“头儿”。大二就当起小老板并赚了“第一桶金”的宫祥瑾,又一次做了一件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放弃年年营利的互联网公司,回老家种地当起了农民!他硬是一个人在这片荒地上连吃带住了半年多,带人建起了800亩现代化智能大棚,和当地农户一起种植无公害蔬果,年纯利达到1200万元,让当地农户年增收700万元。“农户在地里种传统作物,如玉米等,收益低又辛苦”,宫祥瑾给农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在他新建的智能大棚里,种植高附加值的作物,比如反季蔬菜、精品蔬菜等,产量大、利润高。宫祥瑾承诺,大棚、农机设施、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全都由他负责,农户以土地使用和人力来入股,最终利润农户拿7成,此外每月还能拿到土地租金。 关键词:宫祥瑾;农民;大学生;互联网;农户;智能;静海;创业;种地;土地 作者简介: 大学生回乡给350户农民当“头儿” 挺好的孩子去种地,真的“糟践了”吗?
大二就当起小老板并赚了“第一桶金”的宫祥瑾,又一次做了一件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放弃年年营利的互联网公司,回老家种地当起了农民! 两年前,这个创业成功的年轻人,把全部积蓄一股脑投进了家乡天津市静海区的大片荒地上,让很多原本看好他的父老乡亲“大跌眼镜”。不少声音也传进了他的耳朵里:“挺好的孩子种地去了,不就糟践了吗?毁了!” 但是,宫祥瑾的“轴劲儿”上来了! “‘轴’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8岁的宫祥瑾笑着说,不是任性,是破釜沉舟的勇气。 他硬是一个人在这片荒地上连吃带住了半年多,带人建起了800亩现代化智能大棚,和当地农户一起种植无公害蔬果,年纯利达到1200万元,让当地农户年增收700万元。 一个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梦 他认准的这条路,被他称为“农业+”。 2014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纷纷与“互联网+”牵手。 宫祥瑾早就尝过“互联网+”的甜头。大学二年级时,他作为重庆邮电大学学生会主席,带着一帮研究生搞起了互联网公司,赚了钱也赚了经验。 他毕业后回到家乡静海,适逢当地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大片土地被规划成现代化农业产业带,“国家有支持农业的政策,急需一批有知识、有魄力的人,特别是有志的创业青年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静海区农委主任刘才武说,愿意选择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本就不多,愿意回来干农业的更是凤毛麟角,宫祥瑾是他见过的“年龄最小,也是胆子最大的一个”。 “互联网+”教会宫祥瑾的,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这种创新的、开放的模式,可以革了传统农业的“命”。 在这个年轻的“新农民”心中,“农业+”可以无限延伸、包罗万象。他说:“可以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新型设施农业、物联网、休闲观光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培训,还有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器和农业众创空间等。”这些已经在那800亩土地上一点点变成现实,“将来可以再加上互联网和金融产品。”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
Tags: 双牌二中贴吧 裂神曲 青海方言憨豆先生 九锁影院 富贵山春图 灵侠传说 景伯宁 szx性爱社 湘君理财堂 李海芙 dotamh 黎家大院唯美图库 沢井亮ryou sawai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